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自1926年建成以来,中山陵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的热门景点,也是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山陵,探寻历史足迹,感受民族精神。
一、中山陵的历史背景
1. 孙中山先生的生平
孙中山(1866-1925),原名孙文,字载之,号日新,广东香山人。他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被誉为“国父”。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2. 中山陵的建设背景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紫金山南麓修建中山陵。1926年春,中山陵工程正式开工,至1929年竣工,历时四年。
二、中山陵的建筑特色
中山陵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西方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陵墓布局
中山陵的陵墓布局呈“中山”字形,由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等组成。
2. 建筑特色
* 牌坊:牌坊位于中山陵入口处,高约20米,气势雄伟,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 墓道:墓道全长约700米,两旁种植着苍松翠柏,庄严肃穆。
* 陵门:陵门为三拱门,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
* 碑亭:碑亭内放置着孙中山先生的铜像,铜像神态庄严,栩栩如生。
* 祭堂:祭堂为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内设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堂内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和题词。
* 墓室:墓室位于祭堂下方,是孙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
三、中山陵的文化内涵
中山陵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座文化宝库。
1. 民族精神
中山陵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爱国主义: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山陵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象征。
* 民主主义:孙中山先生倡导民主政治,中山陵成为民主思想的传播基地。
* 科学精神:孙中山先生提倡科学救国,中山陵成为科学精神的象征。
2. 文化传承
中山陵的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 历史见证
中山陵见证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也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史。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民族的骄傲。
四、中山陵的游览体验
游览中山陵,不仅可以领略建筑之美,还可以了解历史,感受民族精神。
1. 游览路线
* 从牌坊开始,沿着墓道向陵门前进。
* 经过陵门,进入碑亭,参观孙中山先生的铜像。
* 沿着墓道继续前进,到达祭堂,参观孙中山先生的灵柩。
* 前往墓室,参观孙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
2. 游览注意事项
* 游览中山陵时,应保持肃静,尊重历史。
* 禁止在陵墓内吸烟、大声喧哗。
* 遵守景区规定,注意安全。
中山陵,这座伟大的陵墓,不仅是一座历史遗迹,更是一座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让我们走进中山陵,探寻历史足迹,感受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灵柩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并决定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整个牧区平面形如大钟,钟的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大钟的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中山路是原来的迎柩大道,是孙中山先生灵柩南下时走过的路,也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1926年动工,1929年完成。当人们沿着这条参天的林荫大道来到广场时,首先看到的是位于墓道南端的三门石牌坊,上刻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字。牌坊这类建筑在功能上主要是用来歌功颂德的。“博爱”两
字正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前广场南端孙中山的立像英姿勃勃,摆动的手势好像正在发表关系国家命运的演说。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
为公”四个大字。这里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再进为碑亭,一块高约6米的碑石上刻着“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鎏金大字。过碑亭即为陡峻的石阶,石阶共分八段392级,攀登如此多的石阶极为艰难,但当大家走完这段长距离陡峻的石阶以后,一定会悟出<<总理遗嘱>>中有关的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义。
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华表乃为柱状标识物,标志祭堂即在此。祭堂有三个拱门,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民生”门上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直额,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奋斗的理想。
祭堂的正中,为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坐像,此像为国外雕塑名家保罗兰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业绩,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墙上刻有孙中山亲笔书写的<<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在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推翻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不朽勋业和艰苦斗争的历程,而且也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我中华独立、富强、大展宏图的建国思想。
祭堂之后有一个铜门,横额上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亦是孙中山先生的手笔。门内即为钟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径4米、深5米的圆形大理石圆穴。孙中山的汉白玉灵柩及卧像即安放在圆穴中,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孙中山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是他浩气长存,永远为世人所敬仰。
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设计非常成功,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紫金山南坡的苍松翠柏之中,矗立着一座驰名中外的陵墓建筑——中山陵。1929年6月1日,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陵墓坐北朝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视野开阔,气势雄伟。墓室海拔158米,从墓室到陵墓牌坊,高低相差70多米,平面距离700多米,全部建筑用白色花岗石和钢筋水泥构筑,并铺设有392级花岗石石阶和400多米长的水泥墓道,远远望去,给人以庄严、肃穆、坚固、巍峨之感。
孙中山先生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中山名孙文,字德明,号日新,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孙中山早期行医。1894年,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年10月在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孙中山扶病北上共商国事,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孙中山生前留下贵遗愿:归葬南京紫金山。
南京中山陵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风景区内,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
中山陵包括博爱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建筑。陵墓入口广场有高大的花岗岩牌坊,上面是“博爱”两个金字。往北走过博爱坊,就是近400米长的墓道,共有392级石阶,落差73米。沿墓道前行到达陵门,顶上是青色的琉璃瓦,门额上写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再进为碑亭,继续向前直到祭堂。
到达中山陵顶需要爬长长的台阶,每过一段台阶会有一块平台以便歇脚。这里有一个设计上的视觉手法,使你自下而上看时,只见台阶不见平台,自上而下看时,只见平台不见台阶,你不妨留心一观。在第五个平台上有两个大鼎,其中一个鼎壁上还留有日军侵华时造成的炮弹孔。
南京中山陵的建筑布局介绍:
陵墓建筑按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缓坡上,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山下孝经鼎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南面入口处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建筑,与四周的围墙形成了大钟的本体。最高处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筑,到牌坊平面距离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后的墓室表现为大钟的钟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