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大同”的理想,追求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贫富差距、人人平等的社会。究竟什么是“大同”?如何实现“大同”?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大同”,探寻其背后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二、大同的内涵
1. 人人平等:在大同社会,人们不论身份、地位、财富,都享有平等的权益。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2. 和谐共生:在大同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人与人之间没有仇恨和冲突。
3. 公平正义:在大同社会,社会资源分配公平,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体现。
4. 文明进步:在大同社会,人们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为人类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实现大同的途径
1. 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 经济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 文化繁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全覆盖,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大同的实践案例
1. 城乡融合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2.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4. 全球治理参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大同之美在于和谐共生
在大同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以下表格展示了这一特点:
| 自然环境 | 人与人关系 |
|---|---|
| 生态良好 | 和谐相处 |
| 气候适宜 | 相互尊重 |
| 资源丰富 | 互相帮助 |
(二)大同之美在于公平正义
在大同社会,社会资源分配公平,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以下表格展示了这一特点:
| 资源分配 | 生活保障 |
|---|---|
| 公平合理 | 全覆盖 |
| 机会均等 | 保障有力 |
| 责任共担 | 利益共享 |
(三)大同之美在于文明进步
在大同社会,人们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下表格展示了这一特点:
| 生活方式 | 价值观 |
|---|---|
| 科学文明 | 乐观向上 |
| 健康和谐 | 和衷共济 |
| 全面发展 | 求真务实 |
大同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美好家园。我们要努力实现大同,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和谐、公平、美好的生活。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12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3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3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3大同这座有着独特自然地理条件的城市,历经多年的投资与建设,城市绿化与园林覆盖取得明显效果。2014年1月14日,大同市被国家住建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编辑本段]【大同的历史】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描述为:“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的马铺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属于山西朔州市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城市之一,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
春秋为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居住地。
战国公元前三世纪:赵武灵王就“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置云中、雁门、代郡”初设平城,隶属代郡。
秦朝秦始皇北逐戎狄,在大同城西“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大同东西分属雁门郡和代郡,并在境内修筑长城。
西汉沿袭秦制,雁门郡属并州,代郡属幽州。白登之围发生于此。
东汉汉明帝时,通光寺建成,大同最早的佛教寺庙。
三国大同为乌桓、鲜卑等部族占据。
北魏初中期建都于此,称“代京”、“平城”,历经七帝96年。大同遂即成为当时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佛教的中心,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繁荣。
唐朝为云州。
五代时作为幽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割让与辽。
辽代辽在此设西京大同府,为辽国陪都,从此称为大同。
金代也在此设西京大同府,为金国陪都。
元代改为大同路,大同又被封为西京(陪都)。1277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大同,他当即盛赞“大同是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城市”。
明朝改路为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管辖浑源,应,朔,蔚等四州七县。明朝时大同为十三重镇之一,有藩王封地,并驻重兵,最多时有13.6万人,战马5万多匹,当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说。1438-1571年:明王朝对蒙古各族采取怀柔和亲政策,在大同三设马市,数辟月市,久立小市,应允鞑靼“通贡”。
清朝为大同府治。
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
1949年5月1日大同解放
1953年察哈尔省撤销,大同重新划归山西省。
1958年大同县并入。
1964年大同县又分出,为地级市。
1993年7月雁北行署撤销,原有县中的7县划归大同市。
大同这个词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吕氏春秋•有始览》记载: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这和当今提倡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与科学共同进步是同样的道理。或者说,“大同”也是先民对改善生活,对创新世界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春秋时期大同地区为北狄所居。北狄系指以狩猎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楼烦。据《战国策·释地》载:“今山西岢岚州以北,故楼烦胡地也;大同、朔州以北。故林胡地。”
大同至内蒙古河套一带,春秋时为林胡活动之地。(唐)尧帝封羲和氏子为北岳长老,其二子和叔来宅。《山海经》中古大同为古平国。商汤封同姓于此地,代子立国。
大同的另一层意思,实际上也就是“人心和顺”。以儒教治国安民的中国,自古以来有无数哲人、先师构筑和描绘着这样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世界大同。
大同的建城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到五世纪时,北魏建都于此,从此大同的名声与日俱增。以后,辽、金也都以此作为陪都进行了建设。到明时,大同被列为全国“九边”之一。历史上对大同的形成做出最大贡献的朝代当首推北魏,次则辽、金、明、清。而今日的大同市则是古代大同的继续和发展。
扩展资料
大同别名:“平城”
历史上的大同,为北魏都城平城的所在地。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97年之久。大同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为大同处于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以“平”命名,有平定团结之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同(山西省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