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众多的古典园林中,菽庄花园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菽庄花园,感受古典园林的韵味。
一、历史沿革
菽庄花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名“菽园”,后因园主黄汝亨曾任福建提学使,故更名为“菽庄”。园内建筑布局严谨,园林景观独具匠心,是福建省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典园林之一。
二、园林布局
菽庄花园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以山石、水池、亭台楼阁为主,后部则以园林建筑为主,与自然山水相得益彰。
1. 前部景观
(表格:前部景观一览)
| 景点名称 | 描述 |
|---|---|
| 翠谷亭 | 建于山腰,亭内有石桌、石凳,可供游客休息、品茗。 |
| 碧波池 | 池水清澈,周围种植着各种水生植物,环境幽静。 |
| 风雨楼 | 建于池边,楼内有石柱、石梁,可供游客避雨、观景。 |
| 碧螺峰 | 一座小山,山上有石径、石亭,可登高望远。 |
| 龙井泉 | 一处泉水,清澈见底,泉水从岩石缝隙中流出,颇为壮观。 |
2. 后部景观
(表格:后部景观一览)
| 景点名称 | 描述 |
|---|---|
| 碧螺轩 | 建于山腰,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内有石桌、石凳,可供游客休息、品茗。 |
| 梦笔生花亭 | 亭内有石柱、石梁,亭顶有精美的雕刻,环境优雅。 |
| 碧云轩 | 建于山腰,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内有石桌、石凳,可供游客休息、品茗。 |
| 水月亭 | 建于水池边,亭内有石桌、石凳,可供游客休息、观景。 |
| 翠竹轩 | 建于竹林中,环境清幽,可欣赏竹林风光。 |
三、文化底蕴
菽庄花园不仅是一处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蕴含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宝库。园内建筑、园林景观、雕刻、书法等无不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技艺。
1. 建筑艺术
(表格:建筑艺术一览)
| 建筑名称 | 风格特点 |
|---|---|
| 翠谷亭 | 亭子小巧玲珑,飞檐翘角,古朴典雅。 |
| 碧波池 | 池水清澈,池岸用青石砌成,简洁大方。 |
| 风雨楼 | 楼身用红砖青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 |
| 碧螺峰 | 山石自然,峰峦叠嶂,气势雄伟。 |
| 龙井泉 | 泉水清澈,岩石自然,环境幽静。 |
2. 雕刻艺术
(表格:雕刻艺术一览)
| 雕刻名称 | 雕刻内容 |
|---|---|
| 翠谷亭 | 亭内有石柱、石梁,雕刻着各种图案,如龙、凤、麒麟等。 |
| 碧波池 | 池岸用青石砌成,雕刻着莲花、鱼、水波等图案。 |
| 风雨楼 | 楼内有石柱、石梁,雕刻着各种图案,如龙、凤、麒麟等。 |
| 碧螺峰 | 山石上雕刻着各种图案,如莲花、鱼、水波等。 |
| 龙井泉 | 泉水周围用青石砌成,雕刻着莲花、鱼、水波等图案。 |
四、游览体验
漫步在菽庄花园,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古典园林的韵味,感受到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技艺。
1. 春游
春天,菽庄花园内百花盛开,绿意盎然。游客可以漫步在花海中,欣赏各种花卉,感受春天的气息。
2. 夏游
夏天,菽庄花园内绿树成荫,清凉宜人。游客可以在这里避暑纳凉,感受古典园林的宁静。
3. 秋游
秋天,菽庄花园内金黄一片,落叶纷飞。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韵味。
4. 冬游
冬天,菽庄花园内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雪景,感受冬日的宁静。
菽庄花园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古典园林,无论春夏秋冬,都值得一游。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典园林的韵味,领略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技艺。
菽庄花园怎么读介绍如下:
[shū zhuāng huā yuán]
菽庄花园,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岛南部,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原是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别墅,园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谐音命名花园,1955年,园主亲人将此园献给国家。
菽庄花园背倚晃岩,面临大海,东邻观海园,西眺港仔后。全园分为藏海园、补山园两大部分,各造五景。藏海五景为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补山五景为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听潮楼、小兰亭。
2006年5月25日,包含菽庄花园在内的鼓浪屿近代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点
菽庄花园总面积20328平方米,其中水域3352平方米,建筑物2451平方米。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以小见大,耐人寻味。本来这个庭院以静为主,静中生趣,但眼前波涛拍岸,浪花飞溅。涛声回响,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对比,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妙趣横生。恰如菽庄花园楹联“有襟海枕山胜概,以栽花种竹怡情”所言,既写实又传神。
菽庄花园,占地不满十亩,风光何止万千,它的奥妙在于“藏”、“借”、“巧”三个字上:
“藏”就是园建海上,海藏园中,依海拓园,以园饰海。眉寿堂的楹联写道:“世外桃源君小隐,袖中东海我来游。”园林艺术,贵在创新,妙在含蓄,才能引人人胜,耐人寻味。俗话说:“善露者未始不藏”、“欲扬先抑,未歌先敛”。采用这种抑景手法,使园林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借”就是借景、借声借意、借影。化他物为已物,纳外景为内景。菽庄在因海构园、就势取景、广借诸景的艺术手法运用上,是成功的。它借日光岩为仰景,南太武山为远景,借大海做铺垫,借楼阁做近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它让秀出晴空的晃岩作它屏嶂,让变幻多姿的大海作它的铺垫;片片帆影日边来,构成“晚对”妙景,群群鸥鹭乘风复喳,增加潮汐美色......总之,化他物为我物,纳外景成内景,景观层层推入,层层扩大,小园传大园之神。
“巧”就是布局得体,变化多端,动静得兼,疏密有致。四十四桥,凌波卧海,设计者根据石坡、礁岩的大小高低,利用海湾、山谷,为台为亭、为阶为池,联以曲桥,宛若游龙,使小巧玲珑的花园,一下子拓展数倍。园内亭阁,无一雷同,王秋阁一半建在陆上,一半支在水中,东南两墙各开一拱门,人坐阁中,可同时得两幅框景;
真率亭如菱形,千波亭为正方形,招凉亭为折扇形,亦爱吾庐为长方形......均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令人毫无板滞重复之感。四十四桥中的渡月亭,呈半月形,楹联“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似在启迪游人,明月之夜,游此最佳。
渡月亭为南北走向,东西开窗,待月迎风,花影移墙,构成“月是故乡明”的框景;月光滟滟随波千万里之际,则满目飞明镜,掬水月在手。
菽庄花园怎么读介绍如下:
[shū zhuāng huā yuán]
菽庄花园,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岛南部,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原是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别墅,园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谐音命名花园,1955年,园主亲人将此园献给国家。
菽庄花园背倚晃岩,面临大海,东邻观海园,西眺港仔后。全园分为藏海园、补山园两大部分,各造五景。藏海五景为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补山五景为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听潮楼、小兰亭。
2006年5月25日,包含菽庄花园在内的鼓浪屿近代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点
菽庄花园总面积20328平方米,其中水域3352平方米,建筑物2451平方米。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以小见大,耐人寻味。本来这个庭院以静为主,静中生趣,但眼前波涛拍岸,浪花飞溅。涛声回响,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对比,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妙趣横生。恰如菽庄花园楹联“有襟海枕山胜概,以栽花种竹怡情”所言,既写实又传神。
菽庄花园,占地不满十亩,风光何止万千,它的奥妙在于“藏”、“借”、“巧”三个字上:
“藏”就是园建海上,海藏园中,依海拓园,以园饰海。眉寿堂的楹联写道:“世外桃源君小隐,袖中东海我来游。”园林艺术,贵在创新,妙在含蓄,才能引人人胜,耐人寻味。俗话说:“善露者未始不藏”、“欲扬先抑,未歌先敛”。采用这种抑景手法,使园林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借”就是借景、借声借意、借影。化他物为已物,纳外景为内景。菽庄在因海构园、就势取景、广借诸景的艺术手法运用上,是成功的。它借日光岩为仰景,南太武山为远景,借大海做铺垫,借楼阁做近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它让秀出晴空的晃岩作它屏嶂,让变幻多姿的大海作它的铺垫;片片帆影日边来,构成“晚对”妙景,群群鸥鹭乘风复喳,增加潮汐美色......总之,化他物为我物,纳外景成内景,景观层层推入,层层扩大,小园传大园之神。
“巧”就是布局得体,变化多端,动静得兼,疏密有致。四十四桥,凌波卧海,设计者根据石坡、礁岩的大小高低,利用海湾、山谷,为台为亭、为阶为池,联以曲桥,宛若游龙,使小巧玲珑的花园,一下子拓展数倍。园内亭阁,无一雷同,王秋阁一半建在陆上,一半支在水中,东南两墙各开一拱门,人坐阁中,可同时得两幅框景;
真率亭如菱形,千波亭为正方形,招凉亭为折扇形,亦爱吾庐为长方形......均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令人毫无板滞重复之感。四十四桥中的渡月亭,呈半月形,楹联“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似在启迪游人,明月之夜,游此最佳。
渡月亭为南北走向,东西开窗,待月迎风,花影移墙,构成“月是故乡明”的框景;月光滟滟随波千万里之际,则满目飞明镜,掬水月在手。
菽庄花园原是台湾富绅林尔嘉的私家花园,50年代起辟为公园,近年又建了许多设施,面积也扩大了
3000多平方米,是颇有特色的海滨公园。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可台湾军民拒绝割台,总兵刘永福等带领“黑旗军”进行抵抗,腐败的清政府又下令驻台官兵回大陆。时任台湾垦抚兼团防大臣的林维源不敢逆旨,于1895年全家内渡,定居于鼓浪屿。林维源,原籍龙溪,其先祖于乾隆年间赴台湾淡水垦殖发家,在台北建有“板桥别墅”即林家花园。其子林尔嘉从小就生活在那里,别墅的一切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林叔臧祖籍福建龙海角美,先辈迁居台湾淡水,在那里建有一座宏伟绮丽的花园---板桥别墅。林叔臧少年时代在那里渡过。1895年,清朝依“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叔臧的父亲不愿当亡国奴,愤然举家迁回鼓浪屿。林叔臧曾任六年的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商会总理,热心地方实业,提倡创办公用事业,资助公益事业。随着年岁渐长,乡愁倍增,他决定选藏址建造一座花园,寄托对“板桥”以及台湾的怀念。
1913年聘名师巧匠,建造菽庄花园。 1905年林维源去世,林尔嘉继承父业。1913年,他为怀念台北板桥故居,选定鼓浪屿金带水之湄,草仔山之下的一面坡,仿造台北板桥别墅,参照江南名园修建花园,取名“菽庄”,乃主人“叔臧”的谐音,也是“稻菽主人庄园”寓意,因为林尔嘉的祖先是以垦殖发家而富甲台湾的。他花1万银元的“润笔”费,请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题写“菽庄”园匾。林尔嘉对花园的结构布局精心设计,力求再现台北板桥别墅的风貌,又具江南园林的韵致。他利用一块不到十亩的坡地,创造出宽阔的空间,把能看到的景色全纳入花园的怀抱。花园内设置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听浪阁、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观潮楼、小兰亭等十景,小巧别致,自成一格。
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于思念家乡和亲人,林叔臧返回了台湾,1951年林叔臧在台湾逝世。1956年7月1日林叔臧的亲人把花园献给国家,成为公园。鼓区政府对菽庄花园进行全局修迁缮、扩建。建听涛轩(现为钢琴博物馆),蛇岑花苑,恢复了林叔臧的铜像,建起了海滨廊道及知音广场。使古老的公园保持青春与朝气。